深夜十一点,热搜榜毫无征兆地炸了。

一条标题为“蜜桃传媒内部人员牵涉‘xx事件’始末”的帖子悄然出现在某社交平台,短短十分钟内转发破万,评论区迅速沦陷。起初,很多人以为又是一场无聊的炒作——毕竟蜜桃传媒作为近年来崛起的内容机构,以制造话题见长,旗下KOL常年游走在流量与争议之间。

【爆料】蜜桃传媒突发:业内人士在昨晚被曝曾参与热点事件,瞬间沦陷席卷全网

但这一次,风向明显不对。

爆料内容直指该公司某核心策划人员,不仅实名披露其真实姓名与职位,更附上了多张聊天记录截图及工作邮件片段,内容涉及近期某桩引发全民关注的社会热点。信息显示,该员工不仅在事件发酵初期参与舆论引导,甚至被指控暗中策划部分关键节点的传播动作。“操控舆论”“吃人血馒头”“没有底线”——类似指控如潮水般涌来。

很快,网友开始深度开扒。有人翻出该员工过往社交媒体发言,指出其曾多次以嘲讽语气点评公众事件;有人对比时间线,发现爆料中提及的工作日程与热点事件的关键转折高度吻合;更有自称“前同事”的匿名用户补充细节,称此人“一向以结果为导向,不在乎手段”。舆情如雪球般越滚越大,#蜜桃传媒翻车#以惊人速度攀上热搜首位。

公司官方微博一度沉默,但网友并不买账。愤怒的评论如暴雨般冲刷着其近日所有推送内容:“出来回应!”“卸载了,再也不看你们家任何内容”“所以你们平时那些正能量都是演的?”。部分合作品牌方也开始悄悄删除与蜜桃传媒相关的推广微博,观望姿态明显。

与此业内微信群、媒体人群一片哗然。许多人震惊于蜜桃传媒竟以如此直接的方式卷入舆论漩涡,更有人直言:“这已经不是普通的公关危机,可能涉及法律与道德的双重审判。”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媒体人评论:“如果爆料属实,这不仅是一家MCN的个别员工行为失范,更反映出部分新媒体机构为追逐流量已丧失基本操守。

当晚,蜜桃传媒内部据传已紧急召开会议,但截至凌晨两点,仍未有官方声明发布。只有该公司某高管的私人朋友圈更新了一句意味深长的文字:“清者自清,浊者自浊。”但这未能平息任何质疑,反而激发了更剧烈的舆论反弹——有人认为这是傲慢,有人则认为是不打自招。

随着天色渐亮,事件持续升级。

次日上午九点,涉事员工终于通过个人微博发声。在一篇长达千字的“说明”中,她承认自己确曾参与相关热点事件的传播讨论,但坚决否认存在“恶意策划”或“操纵舆论”行为。她解释,自己的工作职责包括监测舆情并提出内容建议,所有动作均属职业范畴,且“未曾逾越法律与道德边界”。

文末,她表示已委托律师处理相关不实指控,并将暂时退出社交媒体,“配合公司的一切调查”。

这篇回应并未获得同情,反而招致更严厉的批评。网友迅速指出文中多处模糊其词,且未能正面回应爆料邮件中的具体细节。法律博主@法海无边发文分析:“如果邮件内容经鉴定属实,其行为可能已涉嫌违反《网络安全法》中关于禁止传播虚假信息、扰乱社会秩序的规定,并非一句‘职业需要’可以开脱。

十点左右,蜜桃传媒官方发布声明,称“已对该员工停职调查”,并表示“坚决拥护清朗网络空间,反对任何不负责任的传播行为”。声明措辞谨慎,试图切割个人与机构的关系,但网友显然并不满意。热评第一条质问:“所以平时你们审核机制形同虚设?现在甩锅给一个人?”

更戏剧化的转折发生在午间——有匿名信源向多家媒体提供了新一轮材料,包括该员工在内部会议中强调“流量即正义,黑红也是红”的录音片段,以及一份被标注“S级紧急”的传播方案,其中明确写道:“利用公众情绪裂变,实现品牌曝光最大化”。一石再起千层浪,蜜桃传媒的企业价值观遭到空前质疑。

事件至此,已远远超出单个员工的职业危机,演变为一场关于新媒体时代伦理、流量逻辑与公众信任的全民讨论。知乎相关问题下,最高赞回答写道:“我们愤怒的不是一个人或一家公司,而是这套为流量不惜践踏底线的内容生产模式。今天可以是蜜桃传媒,明天又会是谁?”

截至发稿前,已有网友向网信办实名举报蜜桃传媒“涉嫌组织炒作扰乱网络秩序”。事件如何收场尚不可知,但可以肯定的是,这场深夜爆料的余震,仍将持续涤荡整个行业。